2023-06-29 14:44:19 来源 : 中国汽车报
欧盟新电池法“靴子落地”。
6月14日,欧洲全体议会以587票赞成、9票反对、20票弃权投票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按照正常立法流程,该法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并在20日后生效。
2020年12月10日,在此前电池战略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欧盟委员会提出一项提案,旨在使欧盟电池监管框架现代化,规范在当地市场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和回收,以确保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资料图)
动力电池产业新一轮竞争或将因此拉开序幕,其背后则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博弈。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重点
“我们第一次有了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立法,这有利于环境与经济。”欧洲议会议员阿奇利·瓦里亚蒂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欧盟电池回收行业(特别是锂)及具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这些措施对未来几十年欧洲的能源转型和战略自主至关重要,可能成为整个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基准。”
根据此前欧洲电池联盟负责人托雷·塞克尼斯在2023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介绍,2025年,欧盟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达到550GWh,2030年将升至1000GWh。在电池矿物原料上,欧盟到2030年对锂的需求将增加18倍,对钴的需求将增加5倍;到2050年对锂的需求将增加近60倍,对钴的需求将增加15倍。
记者了解到,欧盟新电池法将产品分为汽车电池、电动汽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工业电池、便携式电池;重点要求涵盖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电池使用过程,再到退役及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事实上,欧盟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已将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列入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的七条价值链之一。为此,欧盟新电池法也将提升电池价值链的循环性作为一项核心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推动退役电池二次利用的市场化及规模化运作,其中包括报废电池的材料(如钴、铜、锂、镍和铅)的回收利用效率。
不过,欧盟新电池法对不同要求的实施强度不一,有的仅强调了信息披露义务,有的则提出具体标准及限值。很多新要求,比如碳足迹及再生料成份比例,采用的是分阶段的实施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新电池法明确表示:从2024年开始,电池护照必须首先标明电池从原材料提取到生产和回收的碳足迹。
欧盟新电池法的深意在于提高本土电池工业竞争力,并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掌握话语权。这无形中为中国电池“出海”设置了门槛。法规生效后,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电池制造商若要在欧盟市场销售电池,将必须满足更严格的环境和尽职调查要求。
“欧盟新电池法的重点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它的落地实施,有助于强化电池质量和原材料供应管理、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将加快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链向零碳转型。”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市场或向欧盟看齐
“欧盟新电池法落地,不仅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对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都将造成深远影响。短期内,销往欧盟的产品要符合碳足迹、电池护照、电池回收等方面更加严格的要求,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长远来看,也将催生行业新一轮深度‘洗牌’。”于清教认为。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45.9GWh。其中,三元锂电池累计出口32.8GWh,占总出口的71.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3GWh,占总出口的28.4%。
而根据研究机构SNE的统计,过去4年,中国在欧洲市场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持续提升,2019~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和34%。
来自海关总署的消息称,今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总出口额的62.6%。其中,中国出口至德国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的总金额为272.97亿元,超过出口美国的224.7亿元。
可以看到,欧洲已成为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目前,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多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均已在欧洲布局工厂,其中宁德时代位于德国的生产基地已于2021年逐步投产。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约占全球30%以上的份额,发展空间巨大。动力电池企业未来想进入当地市场,需对标欧盟的碳排放法规,否则将被拒之门外或面临高额的碳税。”Trend 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佑鹏向记者表示,多重因素倒逼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视零碳制造,这将对未来的行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他还提到,未来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汽车碳排放将向欧洲看齐,低碳甚至零碳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欧盟正在通过一系列立法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确保其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此次欧盟新电池法即将生效,抬高了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门槛。
清华大学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徐明认为,欧盟新电池法通过碳足迹管理体系倒逼全球电池业与上游产业链的低碳化转型,通过回收效率与再生材料比例阈值,推动全球电池工业的循环化转型。不过,在他看来,过早的严格监管可能阻碍电池技术创新,更为小企业设定了过高门槛,不利于公平竞争,有些厂商可能试图绕开监管而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对出口影响不大但有冲击
“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有一定的缓冲期,自2020年首次提出以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有所准备,宁德时代、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建设零碳工厂。因此,现阶段,法规落地对出口的影响不大,但冲击肯定有。”于清教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可能造成的冲击,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提出的低碳发展挑战。比如,格林美全面推进构建“动力电池回收—镍钴锂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的绿色供应价值链与镍钴产品全球绿色供应链,远景科技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宁德时代与蜂巢能源等企业也建立了零碳工厂。
此前,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曾对记者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及相关产业链已走在世界前沿。发展不可能只在国内,一定要走向海外,这也是中国电池产业输出的机会。”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拥有全球70%的电池产能,产品更是供应全球。因此,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体系建设,严格方法学核算尤为重要。
不过,于清教也提到,要完全满足欧盟新电池法的要求并非易事,例如要面对来源于电池回收的再生材料供给不足、绿电供应与消费比例不足的压力,以及中欧互认的碳足迹标准和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产业链信息精确可追溯等方面的难点。
因此,于清教强调,动力电池企业应主动制定科学可行、且适应自身发展的减碳路线图,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一起探寻新的商业合作模式与降低碳足迹的措施,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减排专业人才,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建立共享的准确基础数据库平台,实现产品的溯源。
事实上,美国、日本等国也将陆续推出关于碳贸易的政策和制度。随着绿色贸易壁垒趋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将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核算与要求,对此必须充分评估。
徐明则从合规性、碳足迹、循环性和调整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熟悉欧盟新电池法所规定的涉及电池制造商、授权代表、进口商、分销商以及履行服务提供者等多方主体的合规责任和义务,把握窗口期,做好规划;深化我国电池碳足迹探究,制定本土碳足迹标准,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多方共建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以提高自身电池回收效率与材料回收水平;调整生产布局已利用更多低碳电力,实现贸易对象多元化以规避违规风险。
文:赵琼 编辑:庞国霞 版式:刘晓烨
标签: